八歲孩子偷東西是什么心理
-
伴隨孩子年齡的增長,有了逆反心理純屬正常,這個時候,偷東西等不良行為便有了可乘之機,身為父母,在孩子的關(guān)鍵時期進行指導(dǎo)顯得尤為重要。如果父母對孩子偷東西這件事置之不理,只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,所以家長應(yīng)嚴格管教,樹立孩子的是非觀。
八歲孩子偷東西是什么心理
一、沒有幫孩子形成物權(quán)意識。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忽然不愿意分享,對自己的東西會有界限感,比如說我喜歡的玩具我不能讓別人碰。如果媽媽總是擅自把孩子的玩具送給別人,強迫孩子分享的話,這就會讓孩子的物權(quán)意識沒有及時的生成,這會導(dǎo)致孩子覺得我喜歡的東西別人想要就拿,那別人喜歡的東西我想要我也要拿。
所以他去偷拿同學(xué)的東西的時候,他內(nèi)心里面并不覺得這種行為是錯誤的,他只是覺得我喜歡,我需要我就要拿。所以建議家長不要輕易地把孩子的東西去分享給別人,孩子愿不愿意分享,家長需要去鼓勵和引導(dǎo),不要強迫。
二、孩子的匱乏感。有些家長對孩子管教非常的嚴格,比如說孩子小的時候從來不給孩子吃零食,即使帶孩子去野炊的時候,其他的小朋友都在吃零食,但是家長卻嚴格的管著自己的孩子不給吃。這會導(dǎo)致孩子內(nèi)心存在著非常強的匱乏感,他心里面很想要,但是父母又不給的時候,在這種強烈的驅(qū)動之下,可能就會把手伸向他看得到的東西。
在寄宿制的學(xué)校里面,同一個宿舍很多孩子的東西都是隨便放的,比如說吃的零食,可能就隨手擺在書桌上面。如果這個孩子小時候父母從來不給自己吃零食,而自己又非常想吃的時候,在宿舍里面看到桌面上的零食,而宿舍又沒有其他人的時候,他就會鬼使神差地拿來吃。
-
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,他們的不良行為也會漸漸顯現(xiàn)出來,其中最讓父母苦惱的是,孩子出現(xiàn)了偷東西的行為,甚至還會使用撒謊的方式,來掩蓋事情的真相。對于這種情況,家長需要先清楚孩子這么做的心理原因,然后再針對性的解決問題。
孩子撒謊偷東西是什么心理
1、攀比心理,看到同學(xué)花錢大手大腳,自己也想出風(fēng)頭,跟同學(xué)朋友攀比,希望可以通過這個方式建立自己在他們心中的地位,想以此讓同齡人羨慕自己。
2、孩子缺少認識和教育。有些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恰當不好的,在他們的認識中,會覺得這只是拿了個東西,只是說了一句不一樣的話,而當父母發(fā)現(xiàn)了并給予了懲罰,但是并沒有很明確很清晰地告知孩子這個行為是錯誤的,錯誤在哪里,應(yīng)該如何做,那孩子依然會持續(xù)這樣的行為,沒有太多的改變。那么在這一部分孩子中,孩子撒謊就是無意而為之,一般也沒有什么特殊的心理活動了。
3、高壓之下的行為--孩子的逆反心理。有些父母在教育中可能會存在高壓狀態(tài),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,這個不可以拿,那個不可以要,而對于孩子來說,他確實有這個需要,這個需要又無法通過正常途徑被滿足,這個時候就可能會出現(xiàn)通過這樣的行為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。
4、不懂得社會規(guī)則。小孩偷東西可能是因為年紀太小,并不懂得這種行為的社會學(xué)意義,也就是不懂得這是偷竊,而只是見到別人的東西好,他感到好玩、好吃、感興趣等,于是就拿過來、據(jù)為己有。家長一定要多加教育,告知這種行為不對,并教育小孩這種行為是不對的,而且可恥,從而讓小孩知道社會規(guī)范并積極遵守。
-
很多家長在育兒過程中,最怕的就是孩子養(yǎng)成小偷小摸的習(xí)慣,對孩子打罵也不管用,面對孩子的屢教不改,家長就想了解下孩子拿別人東西存在哪些心理特征?
孩子拿別人東西是什么心理
1、吸引家長的關(guān)注。如果孩子說謊或亂拿別人東西后根本不介意被家長發(fā)現(xiàn)。那么很可能說明他行為的目的就是吸引家長或周圍人的關(guān)注。這可能與孩子被忽略、感到孤獨有關(guān)。
2、攀比與嫉妒心理。存在一定的攀比甚至嫉妒心理在孩子個性化發(fā)展過程中是很正常的。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感受和心理需要,除了告訴他這種行為不可接受外,還要和他一起尋找滿足自己和實現(xiàn)目標更好的辦法。
3、抱有僥幸心理。有的孩子在大人的教育下,明明知道偷別人的東西是不好的行為但仍還這么做,這樣的孩子心里總會抱有一絲絲的不會被別人發(fā)覺的僥幸心理。
4、單純地害怕失去。有些時候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們在其他人給予她們東西之后,如果她們對這個東西愛不釋手,那么他們就會把它藏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。其實這就是因為孩子害怕失去這個東西,所以有些孩子,會做出將朋友借給自己的東西藏起來的行為。
-
當孩子出現(xiàn)這樣不良行為的時候,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是打罵孩子。要知道打罵孩子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還可能讓孩子學(xué)會了武力解決問題,養(yǎng)成自卑的性格,給孩子的內(nèi)心造成極大的傷害。那么,孩子拿別人東西,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呢?
孩子拿別人的東西是什么心理
1、家庭原因。父母或者孩子的長輩從小就沒有給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,就好比父母都是比較喜歡拿別人東西,或者是愛占小便宜的人,身邊的孩子就會模仿。另外孩子身邊的小朋友,關(guān)系比較好的那種,如果有愛拿別人東西的習(xí)慣,甚至是在父母的教唆之下,也會慢慢的沾染上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壞習(xí)慣。
2、孩子物權(quán)意識模糊。6歲以下的孩子物權(quán)意識是很模糊的,所以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,就會隨便翻、隨便拿,因為邊界感不清楚,所以不經(jīng)過別人的允許就會拿別人的東西。雖然這種行為在大人看來就是偷,但是孩子還不清楚偷和拿的區(qū)別。
3、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合理的物質(zhì)需求。對于6歲以上的孩子,我們就需要看他的零花錢是不是不夠,或者是物質(zhì)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了,有些家庭覺得孩子不能太慣著,所以對于孩子提出的一些物質(zhì)要求沒有達到,小孩又非常喜歡,家里不給買就去拿別人的。
4、求關(guān)注。很多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,很少有時間在家里陪孩子,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(guān)注,就用“偷拿別人東西”這種方式來讓父母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身上,而此時的父母一般都會很重視這件事,父母的關(guān)注度越高,孩子越滿意,覺得達到了自己的目的,下次還會用同樣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。
-
在生活中,有很多小孩子都會存在著拿別人東西的行為,并且使用過后還不肯還給對方,甚至還偷偷把它帶回家。對于這種情況,家長不要著急給孩子貼上一些不良標簽,而是應(yīng)該先分析出孩子的心理,然后再做出引導(dǎo)。
小孩子愛拿別人的東西是什么心理
1、僥幸心理。有些小朋友明明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,但是他們?yōu)槭裁催€要這樣做呢?那就是僥幸心理。比方說,有個人家里放著許多積木,小朋友順手拿了一塊,心想這么多積木應(yīng)該不會發(fā)現(xiàn)。那么有了第一次的“得利”之后,就會有第二次、第三次。能改掉這種陋習(xí)的只有知識與道德。
2、好奇心理。孩子到了一個新的環(huán)境,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心,所有的東西都想去摸一摸,碰一碰,特別是柜子里、抽屜里,樣樣都具有著強大的神秘感,吸引著孩子的眼球。在好奇心的驅(qū)使下,小手小腳不由自主的跟著心走。媽媽的呵斥、命令統(tǒng)統(tǒng)起不了作用。
3、自控心理較差。孩子的自制力很弱,雖然父母平時也會告誡孩子說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去翻、去拿,雖然孩子知道這樣是不對的,可自己喜歡的東西在自己面前便無法控制自己去拿,孩子也不懂說拿了之后會有什么樣的后果。
4、模仿心理。模式化的東西是最無生命力的。當孩子的身邊有同伴進行這種偷竊這種行為的時候,孩子也會跟風(fēng),進行模仿。在他們的認知里并不知道這種行為到來的后果,更多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,進行模仿和嘗試。
-
伴隨的孩子的成長,家長會發(fā)現(xiàn)教育孩子的過程,就是一個不斷發(fā)現(xiàn)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,家長在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出現(xiàn)偷東西的行為時,一定要正確引導(dǎo)。身為父母,在孩子的關(guān)鍵時期進行指導(dǎo)是尤為重要的。
八歲孩子偷東西如何教育
一、耐心勸導(dǎo),知錯就改。小孩子的這種做法,不管是無心還是僥幸心理,只是因為他們并沒有意識到,這樣行為的嚴重后果。他們也許只是想吃一點、喝一點,玩一下等等。但是家長對于此事,一定要零容忍,不要動不動就發(fā)火,要了解事情情況之后,耐心的勸導(dǎo),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非常錯誤的,是絕對不可以做的。
父母在日常教育孩子的時候,就要和孩子講清楚,什么才是自己的東西以及什么不是自己的東西,只有屬于自己的東西,自己才有權(quán)利去支配。別人家的東西不可以隨便去拿,更不可以占為己有,那是非常不道德的行為,犯了及時改正,依然是父母的好孩子。
二、敢于承擔(dān),樹立價值觀。帶著孩子去向?qū)Ψ秸J錯,并且誠懇的做出道歉。讓孩子有自我承擔(dān)能力,讓他懂得,自己做錯了事情就要收到懲罰,就要付出雙倍甚至更多的代價。這樣孩子才會記住錯誤,以后才不會繼續(xù)犯此類的錯誤。
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和價值觀,不要想著不勞而獲,喜歡的東西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。讓孩子懂得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都是有代價,都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夠有收獲。
-
喜歡毫無節(jié)制“買買買”的孩子,大多不明白“花錢”的這種概念。他們以為購物只是父母口頭上的一句應(yīng)允,根本不明白錢的來之不易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家長要教會孩子明白錢的概念,教會孩子認錢,了解家長們賺錢的不容易,這樣才能讓孩子合理的消費。
孩子愛買東西是什么心理
1、孩子一種占有欲的心理。曾經(jīng)用猴子做過一次實驗:他們讓一只小猴子,在電腦屏幕上看到一個形狀時,如果按下一個杠桿,就會得到果汁獎勵。
這只小猴子每次得到獎勵后,大腦都會特別興奮,這樣重復(fù)多次后,小猴子在大腦里形成了形狀和獎賞之間的聯(lián)系,再到后來,小猴子屢次去按那個杠桿時,果汁不再出現(xiàn),或者很晚才出現(xiàn)時,小猴子就表現(xiàn)得特別焦躁,憤怒或者郁悶。
而孩子,其實也在要東西、哭鬧、父母妥協(xié)、孩子占有、開心這個過程中得到快樂,久而久之,他在這個過程中會越演越烈,一旦得不到就會非常憤怒。
2、孩子求關(guān)注的心理。除了這個占有欲的心理原因,另外一種原因也可能是,孩子需要你的關(guān)注,需要你的陪伴。一位心理學(xué)者說:“如果把孩子擁有的玩具減少一半,把我們陪伴他們的時間增加一倍,我們的孩子會更幸福!”